一是注重法治文化与居民生活相结合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定期开展法治文艺演出,宣传妇女权益保障、反家庭暴力、反电信诈骗、禁毒及防艾等知识,推进法治文化进家庭,积极发挥家庭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,推动居民养成“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的行动自觉。瓮安县坚持“面向群众、主动宣传、注重实效、解决问题”的普法思路,在23个村(社区)、7个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创新建立“普法驿站”,在群众茶余饭后的“闲暇区”“聚集地”设置宪法宣传区、民法典宣传区、普法讲堂等法治宣传学习版块,通过以案释法、今日说法等形式,将法治教育、法律宣传等功能融为一体,让“法治红利”惠及群众11万余人。
二是注重法治文化与民族特色相结合。立足全州民族特色,打造乡村法治文化载体,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,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中融入法治元素,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生态文化、民族文化等融合发展,打造集法治元素、文化元素和乡村风貌一体,含基层社会治理、乡村振兴、村规民约等内容的法治文化广场、公园、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1491个,通过“休闲娱乐+法治板块”模式,让群众在闲暇娱乐中汲取法治养分。平塘县依托村里的“布依古乐艺术团”组建的“八音弹唱”法治山歌队,在传统民族曲艺中有机融入法治元素,将涵盖社会治安、消防安全、村风民俗、邻里关系、婚姻家庭等方面规定的个人品德、家庭美德、职业道德、社会公德、民主自治等村民需要遵守的各项约定,编成法治山歌,并将其打造成法治文化广场,潜移默化地影响双河的村民,提高群众对村规民约知晓率。
三是注重法治文化与事务管理相结合。结合全州有董蒙、怎雷、高硐、掌布等78个中国传统村落,贵定音寨、惠水好花红、三都高硐、荔波瑶山等38个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等特点,大力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,通过深入推进“八五”普法及“法律七进”,以法治宣传教育为抓手,在全州1474个村(社区)配齐村(居)法律顾问、建立175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10681名人民调解员、培养17510名“法律明白人”等基层力量,推进基层依法治理。目前,全州获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命名国家级15个、省级180个。三都县结合水族人口占总人口67%,生产生活中多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实际,创新“水语+汉语”双语普法形式,组建由“一名村(居)法律顾问+一支绣娘队伍+N名法律明白人”构成的双语普法宣传队伍,有效提升为村民开展法治宣传、提供法律援助、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质效。
四是注重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。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,在校园建设中主动融入法治元素,利用宣传栏、招贴画、名言警句等校园文化载体,宣传法律知识、法治精神,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,促进青少年从小树牢法治意识,努力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环境。持续举办中小学生“学宪法讲宪法”、国家宪法日“宪法晨读”、法治知识竞赛、模拟法庭等活动,实现法治教育从“要我学”到“我要学”的转变。将“法律进校园”纳入年度进校园活动清单,选聘863名政法干警、法治工作者到全州664所中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,利用“开学第一课”、法治主题班会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从预防青少年犯罪、校园霸凌、主动抵制不良行为、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,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学法懂法、明辨是非,提高自我保护意识。今年以来,开展“法律进校园”活动437次、发放宣传资料7.4万余份,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讲座368次,覆盖师生12.5万余人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