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着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。推出优化营商环境“十不折腾”措施,出台推进依法行政措施“十二条”,推行行政执法“三项制度”,州县(市)两级政府主要负责人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%,行政复议案件纠错率12.89%,行政机关败诉率4.9%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实现突破,成功创建“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州”。
二是着力提升法治乡村建设水平。将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建设纳入县(市)和乡镇党委《抓农村基层治理责任清单》,实施“一村一法治宣传栏”建设、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配备、“学法用法示范户”选树、村(社区)民法典“万人大培训”、优秀村规民约(居民公约)评选等专项工作,搭建“请您来商量”民主议事平台,村级民主管理和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,“八五”普法以来,建成8个全国、100个省级、523个州级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。
三是着力提升行业依法治理水平。全面启动合规企业建设,制定《黔南州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实施办法》,成立“黔南州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委员会”,引导企业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并融入业务开展全流程各环节,推动涉案企业合规建设20件,8个企业获得“贵州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”命名。
四是着力提升法治文化建设水平。“一村(社区)一法治宣传专栏”和“一县(市)一法治主题公园(广场)”建设实现全覆盖。建成罗甸县“中共蛮瓦支部遗址”法治专栏、龙里县观音村长征和法治文化长廊,助力红色法治基因保护传承。发布《黔南州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名录》,组织民法典普法山歌优秀作品征集评选,普法+“村马”、“天眼”+普法以及三都水族民歌、独山法治花灯、平塘布依族“八音弹唱”、都匀绕家“呃嘣”等山歌普法民歌普法,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常态开展。
五是着力提升农村法律人才培养水平。选树农村“学法用法示范户”1828户,组建有17510人的“法律明白人”队伍,先后举办6期600人的“法律明白人”骨干和示范培训班,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和“法律明白人”“1+N”联动机制及“任务清单”,实行法律法规联宣、村规民约联审、矛盾纠纷联调、依法治理联推,推动“法律明白人”“三懂三会三能”即懂文化、懂政策、懂法律,会开展法治宣传、会调解矛盾纠纷、会引导法律援助,能收集社情民意、能劝导遵规守约、能发挥带头作用。
六是着力提升新技术新媒体普法水平。开播“黔来普法·南边有料”系列普法短剧,以“情景模拟+释法+法条”形式进行普法;开通“黔南普法”视频号、抖音号,定期推送普法信息和短视频;开设“黔南州法治微课堂”直播间,组织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定期上线宣讲专业法;建成黔南州“网上宪法馆”和“网上民法典馆”,将宪法、民法典主要内容等进行全景展示。三都、惠水、都匀等县(市)搭建了普法宣传直播间,加大了门户网站和政务微信典型案例发布、法律法规解读等普法宣传力度,打造地方和部门一体化新媒体普法矩阵,推出一批优秀普法音视频作品,形成“平安黔南”“水乡普法”“法小荔”等一批地方和部门的普法宣传品牌,努力走好普法宣传的网上群众路线。从而推动普法宣传实现从“有形覆盖”向“有效覆盖”的转变。